生前寂寂无名,死后万人景仰,高晓松曾称他是神人,45岁猝然离世

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坎坷悲歌之士,生前寂寂无名,死后万人景仰,王小波算是一个。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,这种现象似乎特别普遍,前有海子,后有王小波。同为文人,同样在生前不太受人待见...


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坎坷悲歌之士,生前寂寂无名,死后万人景仰,王小波算是一个。

中国近代文学史上,这种现象似乎特别普遍,前有海子,后有王小波。同为文人,同样在生前不太受人待见,但海子好坏最终被认可,作品被选入教材,成为浪漫诗人的代表,但王小波注定是其中的另类,他的作品始终未被官方认可,他的作品如同他的人一样,特立独立,逍遥世外。正如他自己的作品描述那样,他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,因为独立,所以另类。

著名才子高晓松曾经多次高度评价王小波,说他是神人,是中国白话文第一人,而且甩开第二名很远。上次说这话的是台湾作家李敖,他说中国白话文前三的人都是自己。相对于李敖式自夸自擂,我还是更加相信第三者的评价。

王小波的价值

时至今日,王小波的作品广为流传,他的崇拜者,自名为“王小波门下走狗”者,不计其数。

著名作家刘瑜评价王小波:他代表的精神中国很缺乏。他那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影响了整整一代人。

展开剩余83%

王小波对自由生活的向往,成为了当代年轻人追求的主流。

王小波最擅长的是反对权威,最终却把自己塑造成了权威。

所以说,王小波更像一个思想家。

我读王小波,是震惊于他毫不掩饰自己心中的想法,他想吃,就猛吃,他不喜欢,就激烈批判,他年轻,只想做爱,他将自己艰难忍受情欲煎熬的样子付诸笔端,他向往自由,就去追求,他从未被现实锤醒。

他树立了一个人追求信仰的典范。

他在代表中《黄金时代》里写道:

那一天我二十一岁,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,我有好多奢望。我想爱,想吃,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。后来我才知道,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,人一天天老下去,奢望也一天天消逝,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。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。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,什么也锤不了我。

这似乎更像他对自己人生的定义。

少年王小波

王小波本有望成为一名官二代,但时代将他锤成了一个“傻子”,据王小波的哥哥后来回忆,他们的母亲因为在那场运动中受到刺激,导致还在娘胎中的王小波也受到影响,先天发育不良,严重缺钙,这影响了小波的一生。

少年时的王小波像个傻子,少了其它同龄人一样的活泼可爱,站在人群里像个傻子,真的像足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。

王小波自小嗜书如命。在那个存在“偷听敌台”罪名的年代,王小波忍受着被父亲狂揍的风险,也要偷书出来看,而且偷看的都是一些不合时宜的书籍。阅读,是一个作家的基本修养,但王小波才13岁就开始阅读《变形记》、《莎翁戏剧》、《十日谈》这些成年也未必看得懂的书籍。

青年王小波

青年时期的王小波,成为一名知青,在云南插队。那时,很多知青都受到革命事业的鼓舞,跨过边境线去声援缅共的游击战争,王小波也打算过去解救受苦的人民。

但就在即将踏入缅甸土地的那一刻,王小波突然醒悟了,决定不再跟随大流,因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解救那些人群,他们也没有向他提出申请。王小波索性留在了云南,一边当知青,一边写作。

在云南插队这几年,王小波开始写作“黄金时代”。在这部作品里,才二十一岁的“我”,与一个二十六岁的乡下女子互生爱慕,发生亲密关系。这位女子的丈夫犯了点事,已经坐了一年的牢,还未回来,两人的婚姻名存实亡。

最后,两人被关了起来,经受了重重折磨。

你说这是批判性文学作品吧,可他偏偏写得像地摊文学上的小黄书,描写露骨,大胆轻浮。但显然地摊文学承载不了表现那个时代的荒诞感的事实。

王小波的作品同他的人一样,始终游离在主流与非主流之间,成为那个荒诞时代的特有印记。

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

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,都是一个女人,王小波就是这样。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女人,可能王小波真的只能一辈子写写地摊小黄文。王小波甚至决定要去做货车司机维持生计,但一个女人出现了。

女人叫李银河,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。认识王小波时,是光明时报的编辑,通过朋友间流传的小说,读到了王小波的小说,心生爱慕,两人有了书信往来。

见面后,王小波爱上了李银河,开始追求李银河,起初,李银河不肯,但被五小波写情书的才华倾倒,于是两人开始恋爱,最终结婚。

为了让王小波能安心写作,两人过着清贫的生活,甚至连家务活,李银河都不让王小波干,王小波在此期间,完成了多部小说的创作。

依靠李银河稳定的收入,王小波可以安静下来,潜心投入自己的写作事业。不过由于书的内容要么涉黄,要么涉及政治敏感,出书的过程总是一波三折。

直到去世,王小波的书都没有得到过多大重视,尽管已经在国外,中国台湾等地区都已经拿过奖。

虽然文学事业受阻,但显然王小波依旧保持着一颗自由的心,李银河也是,夫妻二人游完美国游欧洲,生活不亦乐乎。

死了,也就成功了

1997年,李银河在英国访问期间,在郊外的写作间,王小波孤独地死去,引发死亡的是心脏病猝发。

他去世时年仅45岁,被人发现时,他用头抵着墙壁,用牙齿啃咬着墙面,他始终在坚持着写作,就算疼痛难忍。

王小波死后,他的文学才能一夜之间被发现,他的作品被广泛阅读,渐渐形成一股流派,至今,对他的研究已经形成一股风潮。

王小波的粉丝,自称为王小波门下忠实走狗。

王小波最大的特点,就是听从自己的内心,将他们一览无益地表达出来。

王小波有众多追随者的原因,其实是因为他无拘无束,向往自由的性格,他的追随都年轻人占了主要,因为:无论是特立独行、情欲,解放全人类,对现实的不满,这都是我们的青春啊。

文/扒拉文史

发布于:天津市

相关资讯